全国品牌故事大赛征文:莫愁“钳”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荆楚大地,人杰地灵、星汉灿烂,两千多年的历史不仅留下屈原的诗句、老庄的哲学等精神文化宝藏,更是在手工业、制造业等留下了举世闻名、灿若繁星的文物,大到雍容华贵的编钟,小到巧夺天工的玉璧,无一不出自荆楚工匠之手,唐代诗人李益曾赞叹道:“大国本多士,荆岑无遗璧。”
在当今的机械行业中,也有这么一位杰出的工匠,凭借着他那双“超精密机械手”,主持参与国家多项重大项目,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解决了国家重大工程的“卡脖子”难题,他就是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佳最美职工、全国技能能手、湖北工匠、荆楚工匠、武汉工匠、武汉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技能大师等荣誉称号、来自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的“魏大师”——魏红权。
苦练技艺,铸“超精密机械手”
1985年武汉的冬天格外寒冷,现在是晚上8点,大多数人已经吃过了晚饭,捂在被窝里取暖。可是在安静的车间里,昏黄的灯光下,一个佝偻的身影还在对着一个零件精雕细琢。他时而起身用卡尺测量,时而俯身下去继续研磨,细密的汗珠从他额角渗出,他却像忘记了时间一般,专注于手上的零件。这一年,魏红权从武重技校毕业,分配到武重厂从事钳工工作。他的父母都是武重人,他从小在武重长大,对这里的一切既熟悉又引以为豪,对那些神秘的机械既好奇又敬畏,对一张张洋溢着骄傲和自信的脸既羡慕又憧憬。能成为武重的一员是魏红权的心愿,当他走进车间,看到满车间的机械时,他感到由衷的亲切和兴奋。幸运的是,他被安排师从全国劳动模范余维明老师。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有这么一位技术精湛的老师傅亲自传帮带,他觉得自己没有理由不努力。于是他暗自使劲,工作中苦练基本功,挫、刮、锯、斩,样样按照师傅教的操作方法不厌其烦地练习,下班了,他接着练。手工活看似简单,真要做好,达到产品技术要求,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悉心揣摩、领悟。同时,他也明白手上功夫不能只靠经验,还要有理论知识的支撑,于是周末他常到书店购买有关书籍自学。勤奋好学的他很快掌握了各项基本技能,在工作中也能独当一面了。师傅余维明是技术尖子,厂里有什么难题都找他解决,领导都很尊重他。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魏红权心里暗暗立下信念,将来也要做个像师傅这样的人,受人尊重,为厂争光。
钳工的工作是重复而枯燥的,魏红权却一直充满激情地对待每一个零件,一定要达到要求的精度才罢休。那时候,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多元化发展,武重不少工人工作热情大降,有的甚至转行另谋职业,魏红权却一心一意埋头于各种零件和机械中。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1989年至2002年间,他先后报读了武重技校机械与工艺专业班、中级工班、高级工班、技师班,不断充实理论知识,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学会了车床、铣床、磨床等多种精密机床操作方法。以前在技校读书,很多书本知识他只是一知半解,经过了工作实践,脑子里那些模糊的东西豁然开朗,他能够熟练地将这些技能灵活运用,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不同问题时加以发挥。如果说以前他在师傅的光环下自然萌生了向师傅学习的想法,那么,从此以后,他走上了一条自觉锤炼自我、追求大匠境界的道路。为此,他不怕苦、不怕累,利用各种机会多做事,别人嫌脏嫌累的活,他抢着干。他明白,经验是不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只有多看多学多干,在工作中多动脑子,才能找到更多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方法。有耕耘总会有收获,魏红权的零件精加工技术突飞猛进,很快积累了丰富的操作经验,也因其出色的工作表现,收获了“超精密机械手”的美誉。
创新克难,促企业高质量发展
魏红权在不懈努力和钻研下,不仅能够熟练操作车、铣、磨等多种精密加工机床,还擅长机械零件的精密加工和各种刀具、量具的制造与修复,不仅能对复杂零件加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还能提出保证质量的解决措施和方法。
他解决了国家“863”计划项目中七轴五联动车铣复合立式加工机床铣轴、万能旋转摇摆铣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专利号ZL2006 2 00983579)精度超差难题,该机床广泛用于大型舰艇螺旋桨加工,获得2011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针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DL250超重型数控卧式铣车床主轴顶尖锥孔精度超差难题,他通过对轴向轴承的提精和采用对主轴锥孔自磨和研磨的加工方法,确保了产品质量。该设备获得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兵器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些荣誉背后是他千万次的研磨、测量、比对再研磨的不断重复,是他无畏风霜雨雪扎根在工作室的日日夜夜,是他对工作的执着与热爱,对事业的无限忠诚与负责。
还记得2019年的五一劳动节,有记者打来电话想对魏大师进行采访,可是电话里传来的却是一阵嘈杂声,他几乎是喊着告诉记者:“不好意思,我还在上班,要下午5点才能下班。”在一个安静的角落,他才轻声跟记者解释道:“五一假期,只有5月1日当天休息了一下,其余3天全在加班中度过。”
就是凭着这股狠劲、这腔热情、这份干劲,他通过自行研制化学配方,独创了“化学刷削加工”方法,使工件表面形成氧化膜,除去微小的加工余量,获得更高的加工精度和效率。
他成功解决了数控龙门铣床XK2140分度齿盘精度难以达到的难题。该齿盘要求平行精度为0.005mm,他动手自制平磨夹具,削除了电磁盘对工件的弹性变形,使其平面性精度达到0.002mm,加工效率提高20倍以上,这一操作法被广泛用于多种同类型零件的加工。
彼时,虽然他已经年过四十,人到中年,但是在解决问题,遇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工作节奏中,他的追求没有止步,他的目光一直看着前方,看着远处。
他主持试制了华工激光研发的多功能数控激光焊接切割复合加工机床,攻克了该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其激光的传导为飞行传导,各激光聚焦部件的往复运行精度要求高,聚焦无误差的难题。替代进口产品,已国产化批量生产。
在CH5116数控立车加工中心装配调试中,解决了滑座体运动精度超差和电流强度值超过标准值的难题。该系列数控立车是国家“星火”计划项目,也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
随着技术的成熟,魏红权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少私企找到他,用高薪和住房邀请他加盟。那时候,许多朋友和熟人要么改行,要么下海经商,很快进入富裕阶层。对于魏红权来说,身怀绝技,他完全可以凭借一技之长成为先富起来的一族,但是,他最终选择了坚守,坚守职业操守,坚守自己的工匠追求,坚守内心对武重深厚的情感!
不忘初心,传技艺塑工匠本色
“一花独秀不是春”,为了让关键技术得以传承,2014年他将自己多年的加工技术进行了总结,提炼成一套套便于学习和操作的方法,在公司内部宣讲、推广,如“化学刷削加工”操作法、机床主轴锥孔跳动超差提精修复操作法、提高机床主轴精度的装配操作法、用磨削方法代替研磨的精加工操作法等等。同时,魏红权积极开展师徒传帮带活动,先后带徒10人,包括高级技师1名、技师3名,均在公司一线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对学徒言传身教,倾囊相授,为公司的发展创新储备关键技能人才。此外,他积极参加“大国工匠进校园”“荆楚工匠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受聘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广泛传播技艺技能和工匠精神。
执着会使一项普通的事不普通,坚守会让一个平凡的人不平凡。三十余年来他不忘初心,一直坚守在钳工岗位,敬业精业,立足岗位,创新创效,传道解惑,用实际行动完美地诠释了工匠精神,用杰出的成果为企业持续做出新贡献,为中国重型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贡献力量,为国家国防装备制造及武重改革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通讯员:刘翠群)
【编辑:冀杰】